家乡风光
小时候最爱回到老家,那时的许多记忆在脑海里仍然记忆犹新,仿佛事情还停留在我的眼前。
记得有一次回老家,正值播种时节,我的姥姥骑三轮车载我与表弟到田上去播种。那天下午的光线透过云层穿过云彩,到达了被犁翻过土的松软土地上。
浇过的水自中午开始就一直被太阳蒸发,混着些许湿润的土地散发出的泥土的清香。一切都仿佛刚刚好,让我产生出了想去拥抱大自然的感觉。
而当我穿鞋踩进田的那一刻,我感到了一些之前从未感到的感觉:湿润的土层将我的脚紧紧抱住,那土将我的脚像是握住了一般,更像是双脚踩进了结实柔软的棉花里。阳光将土壤烤得温热,温度从双脚开始,一直从下到上,仿佛是有一股从地里钻出来的力量一般直击我的心灵。
就在这刹那,我不禁对着这片田地思考起来。耕种是华夏民族自古的传统,而我的祖辈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大地,所以炽热的、温暖的、富有能量的土,似乎认得我一般令我感到亲切,让我不自觉地就萌发出想到田地里干活的想法。
周围的田地里也有村民在从事耕作,不过现在已经换成机械来耕作了。我们的田翻土大部分也是请有机械农具的人来帮助,但当田里的边边角角不能充分进行翻土时,就需要人来做这件事了。
我努力尝试,但奈何当时我的年龄实在过小,翻不动。所以我想去播种,好像与城里面家中种植植物时并不相仿。在家中种植物通常都是挖开土,放上一粒种子。可是真当我到了田里才知道的是,一排土里需要播种很多种子。
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种学问。因为书本里不告诉我这些,在播种时要确定种子不多不少,既可以长出来,也要保证节约种子。这实在对小时候的我太困难,于是我“不得已”只能在旁边观看。
站在田上看,逐渐向西落的太阳散发着光芒,金黄色的,照亮在田野上,是闪闪发光的。
姥姥的背是沧桑的,历经多年的劳动早已熟练。那充满皱纹的双手拿出一把种子播在土里,让田在开春时再次生机勃发。生命周而复始。
夕阳余晖照在初播种的土地里,种子等待成长。
家乡风光不特殊,却让我时时回想。
初二(6)班王仲仁
家乡风味
说起我的家乡,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食物!北京风味的美食可太多了。
夏天的时候,天气十分炎热,就连一根可口的冰棍也不能消去身上的炎热。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想吃点什么爽口的东西。这时,便总会想到老北京的炸酱面。炸酱面里拌上豆芽、黄瓜丝,既有着炸酱的香,又有着黄瓜的清脆爽口。手里再拿着半根黄瓜吃着,那整个夏天都伴随着黄瓜的清香和爽脆而不再那么炎热了。
冬天下着鹅毛大雪,自然也有能让人吃完暖和起来的美食了—火锅!窗外片片雪花飘落,把屋檐、道路和光秃秃的树干都染白了。而一家人坐在屋内,一片片地涮着羊肉片,伴着火锅飘起的阵阵雾气,身上也被热气腾腾的羊肉片暖和起来了。
而冬天的风味还不止这些。走到庙会、街角,总能看见那么几个小摊在卖糖葫芦。一串串红彤彤的山楂糖葫芦摆在眼前,不止是小孩,许多人都想来买一串吧。有山楂的,夹豆沙糯米的、草莓的、橘子的,个个都裹上了香甜的麦芽糖。一口咬下去,先是外面一层薄薄糖浆的甜脆,再是多汁的水果的柔软,叫人怎么能忍住,不再吃一口又一口?
家乡的风味与美食,是我印象中很深的。但再仔细一想,那风味,其实也是北京美食带给人的一种浓浓烟火气吧。
走在北京的街道上,手里拿着一串儿糖葫芦,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那烟火气息—是万家灯火,是喧嚣人间。
初二(5)班石芮萌
家乡风俗
已至寒冬过年,这几天正是东北最冷的时候,鹅毛大雪,飘飘扬扬,在空中缓缓下落。庭院里,田地里,房檐上都是白皑皑的一片。虽然还到不了泼水成冰的地步,但穿着几层棉袍却依旧能感到空气中的刺骨寒意,但这却完全不足以冻灭东北人与生俱来的火辣、热情。
刚回到老家没几天,家里人就忙着筹备宴席。春节总是要吃几顿好的,但热情的东北人民可不会独享这份丰盛和美好。听母亲说春节这几天天天都有人家筹办宴席。她问我觉得能请多少人来赴宴吃饭。我总是记得小时候似乎也筹办过这样的宴席,印象里确实有不少人,我大胆的猜测:“20人?”母亲笑了笑,却说:“起码有80人!”
到了宴席当天,一大早就有人来串门,全家人一直忙碌着。我看着姥爷去杀猪,照例孩子是不能看的,但是我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便也偷偷地跟了去。好多人都围在猪圈旁,有几个人还上去帮忙,足有二三百斤的猪肉,这一炖宴起码能吃掉一半。像这样在春节期间杀猪、吃猪的宴席,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杀猪宴”。
白雪地里,我赶忙清出了一块空地,白色里终于透出了地砖的青灰色。搬出些桌椅,明显不够,我便同舅舅去邻居那里借了些桌椅碗筷。待到我们回家时,厨房已冒起袅袅轻烟,一眼看去,视线可及之内的人家,都没冒出做饭时的烟火气。可随之而来的是扑鼻的香气,就连远处的野狗,仿佛也闻到了肉香,停下了脚步扭头望过来。回到家中,桌子上早已摆满了菜。姥姥、母亲、大姨和小姨几个人忙得不可开交,终于做好了一桌菜。被炒出鲜嫩色泽的肉,鲜绿的菜,无不是令人垂涎三尺。这缤纷的色彩在白雪之中,在这片黑土地上常常出现。
那天以后我又挨着几天到不同的人家去吃宴席,在天寒地冻的东北,这香飘四溢的酒肉佳肴和东北人民心里的热情之火是那样的温暖、可贵。
初二(5)班王子一
家乡风味
除夕前一夜,我来到胡同中买一些日常的物品,红红的灯笼早已挂起,每一户人家都灯火通明,从远处瞧好似着火一样。
买完东西后我趁着时间早便逛了逛这别有风味的小街,北风凛凛的一吹,那挂在墙上的灯笼飘荡起来整整齐齐的,不远处我看到了那熟悉的东西,是糖葫芦!我的眼睛突然更有神了些,急忙跑去。那卖糖葫芦的是个老爷爷,头上白发已占了一半,脸上的皱纹非常明显,“爷爷您的糖葫芦怎么卖啊?”“6元!”他笑盈盈地对我说,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可却丝毫挡不住他那朴实的笑容。我拿出手里仅剩的铜币给他:“要山楂的!”“没问题!”他小心翼地给我包起来,虽然母亲常说外面摆摊的不干净,但我却觉得道别有一番风味。
“砰砰砰”的声音在不远的天空传来,“今天就放炮和烟花啊?”我疑惑地问到。“不早啊,烟花一放多有年味啊!”老爷爷仍笑着对我说:“给,拿好了!”我伸手拿着那高高的棍子,虽没有包装,但我觉得这串最大!吃下去,酸酸甜甜的,山楂本来是酸的,配上这焦糖却是人家美味!小巷内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我满心欢喜地回了家。
九年后的除夕前,我又来到这里,可是以前的胡同早已不见,看到有一家卖糖葫芦的铺子,我满心欢喜地买了一根,可我却再也尝不到之前的味道了,一路上我再也听不到砰砰的烟花声,再也看不到那慈祥的老人了,可那晚家乡的风味却永远记在了我心中。
初二(6)班丁睿雅
家乡风光
这是我生长14年的家乡,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特色风光。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你能看见卖冰糖葫芦的。看,又大又红的山楂,外面有又甜又脆的冰糖外衣,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耀眼。细看看,是不是有点儿像今年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外壳儿呢?
在小区胡同里,你能听到“磨剪刀来镪菜刀”他们喊得是那么有力,那么不知疲倦地四处找活干。现在大家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刀用不了了就再买一把,磨刀的越来越少,可有一些人却一直在干这样的工作,这或许是不能抛弃的传统。
在故宫里,每逢秋冬季,里面的景色十分美丽。金黄的落叶在红墙黄瓦的映衬下,不管在哪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当游人们站在红墙下,听秋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轻扶墙壁,你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辉煌。宫墙壁画上,你能看到过去的文化与艺术,金黄的屋顶上,你能看到骑凤仙人率领一众神兽傲视前方。
最让我忘不了的,是飘雪的故宫。
穿着各式各样古代服饰在宫里拍照的人们,仿佛身处昔日的繁华,或是一个宫女、一个皇后、一个妃子,漫步在大雪纷飞中,白雪被踏出了脚印,一直延伸在漫无边际的地砖上。身边不见故宫猫,也看不见过去的人,现代的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过去的历史和文化。
在北京,我们能看见、能用心感受到历史,现在历史还在发声,生活还在继续,长而漫漫,一直延伸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初二(5)班梁琬玥
家乡风俗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又要来临了,我望向窗外,一束束灯光照着一个个红灯笼,红灯笼因有灯光的照射而显得更红,更闪耀。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北京庙会。
“瞧一瞧,看一看,卖糖葫芦嘞,酸甜可口的糖葫芦!”一阵师傅的吆喝声,让我来到了北京庙会。周围全是小吃,最显眼的便是那糖葫芦了。我跑过去,望着外层透亮,内层红通通的糖葫芦,不禁留下来口水。师傅微笑着说:“来一根吧,小朋友,吃一个,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我点点头,那香味一次又一次地飘过来,我忍不住了,说:“买一根!”
吃着香甜的糖葫芦继续走,听见不远的前面有热闹的音乐声。我走上前,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大机器。这是一个长得像小亭子似的机器,最顶上写着四个大字“八仙贺寿”,机器的旁边有一个人手中一边不停地拉着什么,嘴中一边唱着曲儿,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每个角落。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拉洋片儿。我凑上前去,想探一探这“亭子”中到底有什么。一看,原来里面是有小人儿在动啊!一个个小人儿活灵活现,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八仙贺寿”!表演很是精彩,观众们纷纷拍手叫好。
又往前走了走,有趣的东西更多了。有皮影戏,有传统风筝,有吹糖人儿,有兔爷儿。好玩的东西数不胜数,道路上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可我还是一眼就望见了高高挂在天空中的一排排火红的灯笼。它们热情似火,看得我心中也逐渐火热起来。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嘹亮的吆喝声,忘不了那热闹的街道,忘不了那火红的灯笼,忘不了那充满节日风情的北京庙会。
初二(5)班庄子妍
家乡风光
家乡,是多少人奔波在外,朝思暮想的地方,又是多少人儿时快乐的回忆。说到家乡,我不禁想起了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北京。
北京,是一国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名胜古迹,住在北京的我时常在周末闲暇之时,到什刹海、南锣鼓巷走一走,既可以放松疲惫的身心,又可以亲自体验古代那热热闹闹的集市,偶尔还可以在茶馆里喝一杯茶消遣时光。天气热了,就和妈妈一起骑着自行车,时而悠闲,时而追赶似的绕着西海和什刹海兜风。当你在寒冷的冬天不知去处时,不妨去颐和园转转吧,昆明湖很大,夏天时水流过小桥,潺潺作响,有许多野鸭在水面嬉戏。等到冬天河水结冰时,也格外美丽,夕阳的余晖照耀在冰面上,远远的看,像镀了一层金色的纱。运气好的话,没准还能碰巧看到夕阳穿过十七孔桥,十七个小孔明晃晃的亮着,红彤彤的,让人的心暖暖的。
后海的烟袋斜街也是个不错的去处,你可以来一小碗炸灌肠,再点几串孜然羊肉串儿,边吃边逛。在银锭桥上走一走,然后找个沿湖的地方坐着休息,看着远方,把放不下的心事忘一忘,给自己一个放空的时间。
北京,是多么美妙、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我为自己能够生活在一国的首都而感到快乐、自豪。我爱我的家乡——北京!
初二(6)班张嘉颐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ebsdublin.com/jiaxiang/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