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天
逯钧乐
冬阳尽落,春日复升,一年四季,冬去春来,是自然的规定。友谊欲断,以书中之理修缮裂隙,扫清阳隔心与心之间的雪,迎来我的春天。
“你为什么不留下来?”组长用她忧郁的大眼睛盯着我,原本机灵活泼的她现在却失魂落魄地倚在椅背上,似乎马上就会哭出来。
“啊,昨天我有课,那个,不方便做值日,就先走了。”我低下头,使劲抠着桌角一片翘起的木片。
“你知道老师私下里都怎么说的我吗?还当着全班让我道歉,我是组长应该负责,但你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自己走了?”她的目光仿佛要刺穿我的心脏。我的手颤抖了一下,被薄薄的木片边割到,冒出点血珠。我一直沉默到她离开。
放学后,冬天寒冷的北风从窗外吹来,掀起手边的一本书的页角。轻轻移到面前,发现是组长之前看的那本《傅雷家书》。
纸页沙沙翻动,我看见一位清瘦的学者从书页走出,脊背略弓,黑发中出几根银丝,额头上三根愁纹明显。但镜片下那对慈爱温柔、博学深邃的眼睛时刻勉励省人。
“孩子,因何事忧心我已晓得。可你为何不勇敢和解,与朋友多知心交谈呢?何自受其苦呀?”
“不知怎么。怕是愧疚封住了我的心吧。”
“唉,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傅老的手搭在我肩上,捡起一片花瓣,夹在书中。
“是啊,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是一个道理。”我低头喃喃道。
再一抬头,先生早不知所踪,唯有那花瓣鲜红纸上,这页恰是先生刚刚教育的那段话。耳边又响起先生浓厚的声音:“我以此书赠汝鲜花事理,愿小辈用此如花真情,创一园春色,化满心冰雪,执友人手,步园中,重种春情花思,恢复友谊!”
泪水,滑下面颊,温热的。我冲出班门,追上组长。话语涌出心房,不再在嘴边停下。我看见,她笑了,笑着迟来的春天,温暖着彼此的心。风拂过耳边,随着这春风,我们的友谊恢复如初。
书让我深思,沉浸其中,与书对话,同与作者洽谈一样,了解作者的一思一绪,体会为人大道,驱赶生活中的冬天寒冷,迎接我期盼的春天。
我的春天
王禹坤
春日寻芳泗水,来到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望着南方岁月静好的美景,稻苗、人家、水乡与蓝天白云互相掩映,一片春日的烟雨朦胧中,独坐茶楼,细细品茶,捧起一本书,悠然品读,窗外是满眼生机勃勃的春色,窗内是独享安然的我,忽然想起孔子“苇编三绝”的典故,也许,诗书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如沐春风……
第一次接触诗歌是在电视上听到改编成歌曲的诗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那时的我并不清楚歌曲中所唱的究竟是什么,只是隐隐约约感觉春风拂面。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写先秦时期的妇女们采集野菜的时候唱的民歌,至今想起来,仍然能感受到那时百姓的纯朴,一次一次的重复“采采芣苢”忽然联想到曾经听到过的劳动号子,与之不同,改编的歌曲《芣苢》更多了几分婉转细腻的美,似乎与这南方水乡更多了几分和谐,拂面的春风中,又咂一口茶,翻开书本下一页……
后来,一次巧合,接触到了《论语》,真正的感受到了大成至圣的思想,想起偶然间读到那句流传千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望向窗外明媚的春色,小溪缓缓流过窗前,像玉石相击一样发出“泠泠”的清脆水声,节奏与韵律皆与手表指针跳动的声音相似,刹那间体会到先贤的智慧:时光在不知不觉中缓缓流逝,不分昼夜,只有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抓住机遇,才能达到我生命中的春天。想到这里,我索性起身,合起书,下楼赏景。
茶楼下,莺莺燕燕自鸣巧韵,花花草草各织彩锦。眼前草芽已长颇高,与《子规》中“旧苑春来草似烟”的飘渺虚无的茫茫颇有些出入,倒是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意境有几许相似,于是便随心坐在草地上,随手一探便摸到一朵野花。轻嗅,若有若无的香随春风飘荡;细看,如丝如缕的花茎伴呼吸摇摆;默想,成千成万的草木取春水生长……闭上眼,一片生机,正是“无边光景一时新”——绝美的春色在千万年中存在于自然,在千百年前匿于诗词,又在现今被我从心头领悟……闭上眼,和煦的春风拂过面颊,原来,春意无处不在,我的春天,隐于诗词中。
盎然的春意也许并不只存在于自然界的春天,更存在于诗词之中,无论时令无关季节,亘古长存。正如《诗经》中采集野菜的妇女的朴实,《论语》中孔子对于时间的思考,诗词里诗人对于美好春色的描绘,永恒地承载着春的美景,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更留存于我的心中。这,就是我的春天,诗意而又朴实,每读诗词便好似春风吹拂,惬意又舒适。
我的春天
罗铭宇
春天即万紫千红,是万马奔腾,乃百花齐放。如果说什么最能够让我联想起春天,我想不是那湛蓝的天空,不是那嫩绿的小草,不是那金黄的土壤,而是那多彩的书籍。
在9岁时的春天,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轻抚着我的面颊,洒在我手中那本《朝花夕拾》已泛黄的纸页上,仿佛再度赋予了它生命,让它变得越发灿烂。当我读到《五猖会》时,不禁探出头眺望花园中穿红戴绿、手舞足蹈的大妈,不禁抿嘴一笑;当我看到《阿长与山海经》时,也不觉的暗笑阿长的迂,但同时也为这种也许是后知后觉的友谊而感到一丝可惜;当《父亲的病》一文阅读完成之后,我叹了口气,仿佛阳光中都携带着一股讽刺,讽刺旧社会的庸医漫天要价,开的药却毫无作用,人们究竟还是慕名而来寻良医,兴尽而返丢了那条在所谓“良医”面前一文不值的生命。全书最后一篇文章,是《药》,人们在被世俗与愚昧的猛烈抨击下,放弃了人性,选择了迷信。我总是这么想:一个社会的无药可救是因为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放弃了挣扎。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病抹去了抗争的勇气。透过那一个个尖锐的文字,我看到的是鲁迅多彩的世界,哪怕黑色总会给亮色披上迷茫的布纱,但在暗淡之下,光芒万丈。这就是春天的清晨,也许雾气氤氲,但也暖意盎然。
过了几天,我偶然发现了一本我频繁提及的书籍——《老人与海》。第一遍阅读时,以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书也不过如此,故事仅仅围绕老人与鱼的搏斗展开,认为他徒有虚名罢了。可当我这次再次与它相见,翻开阅读时,和上一次却有了天壤之别。我理解了老人的艰辛和倔强,不屈与热血的人格光辉。他在海上与鱼搏斗了将近两天两夜,最终捕获了那条大鱼,可在途中遭到鲨鱼的袭击,虽然他拼死搏斗,但最终依然空手而归。有的人说,老人白白浪费了3天时间,此次出海毫无意义。但是我觉得恰然相反,这是老人收获最大的一次,老人也许丢掉了一条680公斤的鱼,但他最终收获的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信仰,是那波涛汹涌大海的眷恋,是黄昏睡梦中新添的一缕色彩。这就是春天的黄昏,也许澎湃激荡,但也惬意沉醉。
那是晚春时节,我在夜色弥漫时翻开了《月亮与六便士》,与保罗·高更相遇在一家破旧的酒店,他放弃了皇家般的奢华,放弃了居所的金碧辉煌,他选择了一家破旧不堪,惨不忍睹的宾馆,因为这才是他的诗和远方。正如他所说,艺术的出现从来不是为了被人欣赏。在他眼里,艺术是他理想世界的映射,仅仅如此。在人生中,尽管脚下的六便士与头顶的月亮天各一方,但他也只不过在于人们是选择了远方与众不同的梦想,还是近在咫尺的平凡。这就是春天的夜晚,也许犹豫踟蹰,但也明朗动人。
遥眺远方群雁环北归,细看近处露水打枝头,仰望白云映蓝天,俯瞰书籍满房间。此时春天,便在我手中。
我的春天
杨穆涵
在这个略带些喧嚣和浮华的冬天里,书已成为我为数不多的精神慰藉与洗礼。岁月蹉跎,唯有书承载着时光与记忆,以其思想之魅织就了绚烂而澄澈的春日图景。
《诗经》中的春天是缠绵深邃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春天是悲喜交织的故事,是生命的寓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春天则是炽热奔放的浪漫,是平凡的幸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春天是简单明快的咏唱,是劳动的喜悦……春日的色彩,寄寓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朴实的幸福,是纯真朴实的低吟浅唱。
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的故事交织成一幅幅画面: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两鬓霜华,在豪饮浊酒后悲壮嘶吼;一位翩翩公子于河岸踱步,静默远望,拼命追逐又遥不可及;一位怨叹悲哀的奴隶,饱含愤懑,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不论身份地位,每个人都可以借诗词抒发所思、所想、所感,时常沉醉于喧嚣与忙碌中的我们也应潜心阅读这些清新质朴的春日故事,憧憬诗和远方的美好,寻觅精神世界中的新春生机。
《寂静的春天》中的春天则是另一种景象。破败、凋敝、死寂,昔日的春天在蚕食与挤压间逐渐失却生机。“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里”“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当春天无声无息,我们是否应停止轻率的脚步,去反思、去改变?这便是这虚设的春天的意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蒙思考。
或许这样的春天是感性化且颇受争议的,但它在人类对自然的奴役与控制间,在事实真相的蒙蔽与掩埋中撕扯开了一道裂纹,破开我们妄自尊大而不加节制的意识。它让我们对自然多了份思考与敬畏,让我们怀揣理性和情怀面对那个生机勃发却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春天。
《繁星.春水》中的春天童真而自然,“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以这般的温柔这世界了!”不施浓墨重彩,无甚夸张渲染,却孕育流淌着温婉的清韵与纯洁的思想。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流露了“自然”的图画;深夜里的繁星,仿佛在互相“对话”“颂赞”……或许冰心正如春天那一朵小小的花,虽然甜甜柔柔的梦总是被惊醒,但在这份孤独无助间,总有催人奋进,悠扬静谧的遐想和憧憬,凝练、真挚、热烈,正如她描绘春天的诗篇。
春日苦短,但经典中的春天,却能历久弥新,在思想与记忆中孕育出美好、深沉和富足。无论何时,书籍陶冶情操,洗涤灵魂的愉悦,都是思想与精神中最绚丽多彩的春光。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ebsdublin.com/spring/363.html